首页 > 银行 > 银行卡 > 正文

监管变革下的美国银行业百年风云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4-23 21:24:26

监管变革下的美国银行业百年风云


美联储在1907年危机后成立。1907年金融泡沫破灭进而形成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挤兑,J.P.摩根等银行家联合救市,事后当局认识到“最后贷款人”对稳定金融市场的重要性,1913年出台《联邦储备法案》,美联储宣告成立。

30年代大萧条催生《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大萧条后美国于1933年推出《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银行业正式进入分业经营时代,一同问世的还有联邦存款保险制度及限制存款利率上限的Q条例。

20世纪80年代美国银行业监管逐步放松,回归混业经营

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储贷协会危机爆发,银行业亦迎倒闭潮,《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善法》出炉80年代存款利率上限放开提高储蓄机构吸纳存款成本,储贷协会在政策倾斜之下参与到高风险投资贷款业务当中,叠加当期部分行业遇冷,银行也遇危机;1991年美国出台《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善法》强化监管并完善存款保险公司营运,但整体银行业限制放开趋势并未受阻。

《里格尔-尼尔州际银行业务和设立分支效率法案》、《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消除银行经营地域、业务边界。1994年起美国银行跨州经营获正是许可,1999年美国银行业维持66年的分业经营正式废除。

新世纪监管一张一弛,银行业监管周期性仍在继续

次贷危机后《多德-弗兰克法案》问世。2004年后市场高利率及房地产降温之下,结构化金融产品内含风险爆发引发次贷危机,随后监管巨制《多德-弗兰克法案》出台,加强对银行监管及消费者权益保护。

解放金融市场竞争力呼声再起,特朗普修订《多德-弗兰克法案》。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让金融机构自担风险、减少合规监管成本、释放银行活力,并于2018年5月签署改革《多德-弗兰克法案》,放松监管为银行业再度注入活力。

投资建议:混业经营大势所趋,继续旗帜鲜明看多银行股

混业经营乃大趋势。纵观美国银行业百年风云,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银行业监管收紧,之后又逐步放松,循环往复。进入21世纪以来,混业经营成为趋势,也是各国金融业提升竞争实力的必经之路。

银行板块低估值且滞涨明显,下行空间较小;经济企稳甚至复苏以及混业经营之大趋势打开估值上行之空间,继续旗帜鲜明看银行股跑赢大盘。19Q1经济好于预期,货币政策微调,流动性边际收紧,基本面更利好大行,性价比在提升。个股方面,继续主推零售银行龙头-平安招行以及拐点标的-兴业南京等,并大力提示工行、光大、江苏等之机会。

风险提示:贷款利率超预期下行;经济超预期下行导致资产质量大幅恶化等。

正文

古人有云:“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如“我国古代夏一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乱之;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在《逃不开的经济周期》一书中说,“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世间万物有其自然演化的周期规律,经济也有逃不开的周期,分分合合在历史上可谓是再正常不过。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发表;五年后的1781年,美国第一家商业银行——北美银行成立,此后的两百多年中,与国家几乎同龄的商业银行在美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纵观美国银行业两百多年的历史,伴随监管体制的诞生、成熟以及收紧与放松之循环往复,其间亦历经兴衰起落。

1. 自由主义引领下的美国银行业初期发展

联邦代言人——美国第一银行的成立与衰落。北美银行在1781年成立后不久便取得了不俗的收益,这让诸多企业家眼红,于是各州开始筹建自己的银行。1784年到1800年间,各州共设立了28家银行,其中包括如今纽约银行梅隆公司的前身、成立于1784年的纽约银行。

在州银行兴起之时,联邦领袖们意识到,各州自治程度比较高,各州的银行之间基本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那么,谁来服务联邦政府并将联邦政府的服务传递给民众呢?

于是,1791年,美国第一银行应运而生,主要职责为提供信贷、储存公众与财政资金、管理公共债务与负责各州之间的资金流动。美国第一银行是类似央行的银行,兼有公私性质,不能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因此,1811年展期经营投票失败后,美国第一银行就此关门大吉了。

美国第二银行兴衰与自由银行法案下雄起的州银行。1812年美英战争爆发,美国经济受到很大影响,大量资本外逃。为稳定国内经济并偿还战争引致的债务,1817年美国第二银行应运而生。但是由于1829年就任的杰克逊总统对其的批判与贬损,第二银行于1836年停业,但也算是完成了其阶段性使命。其后,在自由银行法案的作用下,美国银行业进入自由生长的阶段,银行的设立门槛很低,各州立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猛,这也导致银行品质的参差不齐,诈骗、违规等事件频发,银行存活期大幅缩短。

自由主义蒙阴云——南北战争催生《国民银行法案》。1837年美国经历了经济恐慌,众多银行受到冲击,各州自营管理不善的弊端显露无疑,银行业集权管理的呼声渐起。终于,在美国南北战争资金吃紧的背景下,1864年《国民银行法案》出台,这是美国银行史上第一个关于统一管理银行业的联邦法案。《国民银行法案》针对国民银行体系设立了中心储备城市银行、储备城市银行、乡村银行三个级别,提出最低资本额限制,并要求股东在银行破产时承担双倍于持股票面价值的义务。

信托业务从国民银行中独立出来。国民银行受到一些规则限制,包括最低注册资本限制、贷款不超过银行资本总额10%、破产时承担两倍于所持股份票面价值的义务,以及不能经营信托业务(后经1913年《联邦储备法案》重获批准)。这成就了此后美国信托机构的繁荣,这些信托机构隶属州政府管辖,州政府为了地区经济发展往往对其施加较少监管,导致信托机构不够规范、存在诸多隐患,给在1907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埋下伏笔。

国民银行取代州银行未获成功。联邦政府最初希望用国民银行体系取代州银行,并采取国民银行发行银行券以政府债券为抵押、州银行发行银行券征税10%的举措,但是收效甚微。随着后续进一步征税,银行券逐步退出市场,但是州银行以其灵活的业态,发展仍然很好。自此,美国银行业呈现国民银行、州银行并存之局面,这一体系在之后的近四十年内经受住了大大小小不少考验。

2. 大危机揭开分业经营之世纪帷幕

2.1 1907年金融危机与美联储的诞生

20世纪经济繁荣引发金融泡沫。进入20世纪后,美国经济一度呈现繁荣景象,汽车产量、铁轨长度、蒸汽机车数量都数倍地增加。在此背景之下,美国大量企业和个人都想拿到更多的钱来扩大生产,通过过度举债以成为在景气经济中发家致富的一份子。这种环境促使大量信托投资公司的产生,它的作用很简单,就是吸收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到预期收益很高但风险很大的项目中,金融泡沫在逐渐变大,似乎没有人预料到未来它终将有破灭的一天。

1907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J.P.摩根为首的银行家团体联合救市。1907年10月,做空联合铜业公司计划失败的消息终成本次危机的导火索,多家银行及信托公司参与本次行动并利益受损的消息传到民众的耳中,大家坐不住了,纷纷跑去存款机构取钱。纽约尼克伯克信托公司首当其冲惨遭挤兑,以倒闭收场。随着恐慌情绪的蔓延,挤兑情况愈加恶化,已严重危及金融市场正常运行。后来以J.P.摩根为首的银行家们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收购它们拥有的股票,才挽救这些金融机构于水火之中。

国民银行体系的缺陷在危机中显露无疑。第一,在曾经《国民银行法案》的中心储备城市银行、储备城市银行、乡村银行三级体系中,第三级银行准备金部分流入第一、第二级,第二级银行准备金部分流入第一级。巨额准备金集中于中心储备城市银行,中心储备银行还会贷款给股票经纪人以盈利,股票经纪人以手中证券资产作为抵押,所以一旦下级银行有大量资金需求时,中心储备城市银行就要面临资金压力,必要时不得不回收贷款或抛售证券,这样一来就容易引起证券市场波动与恐慌;第二,为控制银行发钞总量,原法案规定国民银行发钞必须以联邦债券为基础,这就导致在危机到来时,发钞自由度严重受限,无法应对人们的恐慌。

清算所组织曾为成员银行提供危机援助。实际上在美联储出现之前,民间存在由银行共同结成的自治组织清算所,在19世纪后期有权调配所有成员的准备金,为受困成员银行提供援助。众人拾柴火焰高,这种组织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风险来临时各家银行准备金储备不够的困境。如果清算所准备金不够用,就发放清算所贷款凭证,作为临时性货币在会员银行间流通,以清算所的资产作担保完成借款。但是,在1907年的危机当中并未挽救独立于清算体系之外如尼克伯克等信托公司,导致危机未在第一时间得到控制,而后依仗J.P摩根及银行家们才挽救形势。

1913年《联邦储备法案》问世,美联储登上历史舞台。最终这次危机使美国民众们放下此前反对银行权力集中的传统观念、也放下对州利益与联邦利益的权衡,真正思考类中央银行设置的重要意义。毕竟每次危机都期待有这样一个救世主身份的人拯救金融市场是很不靠谱的事情,并且这种骇人的金融权力更应当集中在一个超越利益格局的机构手中,而非某集团或个人。美国国会旋即成立国家货币委员会,并于1908年开始国家银行新体制的研究,首先在1911年推出《奥尔德里奇计划》。不过,由于其过于照顾银行家们的利益而夭折。几番周折之后,《联邦储备法案》于1913年诞生,并获时任总统威尔逊签署通过,根据这一法案,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即美联储)于1913年12月23日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