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重启企业征信备案有何深意?
2019年4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宣布完成对中电联(北京)征信、爱信诺征信以及归属于天眼查的北京金堤征信 3 家机构的企业征信业务经营备案,这是央行企业征信备案通道关闭三年后首次重启。
自2016年中期开始,除两家外资机构邓白氏和益博睿先后于2017年、2018年取得备案外,内资的备案企业征信机构一直没有新增,反而有不少备案企业因为长期未实质性开展征信业务或业务调整,主动或被动注销了资质。公开数据显示,2013年《征信管理条例》颁布至今仅136家机构获得备案许可,而据不完全统计,已有约20家企业注销了企业征信业务备案。
被暂停的三年
我国征信体系建设起步于2006年,是从设立央行征信中心开始的,但对征信业来说,2013年是一个更加重要的年份。这一年3月,国务院发布《征信业管理条例》,同年12月,央行出台《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征信业发展进入法制轨道,接下来的2014年,央行各分支机构正式开展企业征信机构备案工作。
这一年,恰好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呈井喷式发展的一年。
虽然征信行业相对小众,但在狂飙突进的互联网金融和消费金融的刺激之下,征信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一边是互金狂潮中,对风控和征信服务的需求暴涨,另外一边,央行征信中心的定位是非赢利、非市场化的,数量庞大且个性化、多元化的征信服务需求理应由独立的商业机构来满足。在此背景下,大数据公司、新金融机构纷纷加入进来,成为征信领域玩家。相比个人征信牌照,企业征信采用备案制,门槛更低,也使得众多机构涌向企业征信市场。
虽然直到2018年,央行才向百行征信发出第一张个人征信牌照,获得企业征信业务备案的机构亦不过百余家,但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曾公开表示,工商注册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含信用、信用管理、征信字样的有50多万家,风口的热度由此可见一斑。
对数据的渴求让征信行业一度陷入野蛮生长的状态。部分征信公司和数据公司不惜从黑市购买数据,甚至雇佣黑客盗取数据,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数据产业链。利益驱使之下,黑市中流转的数据被注水甚至刻意污染,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谓“大数据征信”价值几何无从谈起。
由于企业信息安全化程度更高,征信机构很难像买卖个人数据一样获取企业数据。有限的数据来源、数据孤岛以及商业模式不清等问题汇聚在一起,让诸多涉足企业征信市场的机构渐渐从征信行业遍地黄金的美梦中醒过神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加强,加之一些获得央行企业征信备案资质的机构在商业模式上“跑偏”,央行开始加强对企业征信机构的监管,逐渐收紧备案审批,最终为内资企业征信机构的备案按下了近三年的暂停键。
掘金公开数据
三年之后,央行企业征信备案通道重启,从首批三家备案企业的背景可以看出监管的导向:中电联征信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100%控股,掌握大量电力行业数据;爱信诺征信由航天信息100%控股,航天信息有过千万的企业用户和长达17年的税务数据沉淀;全资控股金堤征信的天眼查收录了1.8亿家社会实体信息,包含300多种数据维度,并且可以实现信息全量实时更新。
值得注意的是,与中电联、爱信诺不同,天眼查是目前136家备案企业中唯一一家只采用公开信息的大数据科技公司,数据来源主要是企业工商信息、企业商标信息库、公开的诉讼信等数据库,再通过算法挖掘海量公开数据的价值,梳理数据背后的关系。其CEO柳超曾表示,从数据动作和价值创造来看,公开数据比私有数据有更高的用户价值创造空间。在产品化阶段,公开数据由于不存在“数据孤岛”问题,通过深度挖掘和连接,能产生更高的用户价值。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