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片和独立电影百花齐放
这一年,北美产生了54亿美元票房,在当时创造了历史纪录。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北美的平均票价才4.13美元,也就是说,1994年北美的观影人次高达13亿,比1993年多出了4000万人次。
然而,独立电影进入主流视野让一部分保守派胆战心惊,暴力,甚至是讽刺暴力的电影,在1994年成了最卖座的类型之一。除了《低俗小说》,奥利弗·斯通的《天生杀人狂》狂揽5000万美元票房,引得当时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媒体痛声疾呼“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但成本高达3400万的《天生杀人狂》并没有赚钱。事实上,好莱坞在1994年一共有332部影片上映,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实现赢利。像北京房价一样高居不下的除了制作费,还有宣传费用—这一年的平均宣传费高达1500万,是15年前的三倍。这样算下来,“1亿美元本土票房”成了划分成功与失败的分界线,于是赔大发的电影比赚钱的电影要多得多:《义海倾情》《小鬼当街》《科学怪人》《魔鬼二世》《天兵总动员》《比弗利山超级警探3》《我爱麻烦》《乡巴佬征服纽约》……这些电影都不是“烂片”,每一部都投资高昂,制作精良,有明星主演。
时年任派拉蒙主席的雪莉·辛兰认为,1994年之所以佳作频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制片厂“在不赚钱的电影上投入的心血与金钱和赚钱的一样多”。这句话如今听起来非常理想主义,也是1994不可复制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这一年开始,好莱坞的投资人对看不到利益回报的作品丧失了兴趣,他们不再执迷于只做“电影生意”,而是放眼以电影为载体的娱乐产业。他们“不想再重复1994”。
大规模亏损让这一年的好莱坞显得无比动荡。索尼影业整个账面上亏损就高达32亿美元,派拉蒙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一直在和维亚康姆和QVC公司扯皮,而维亚康姆赢了之后,一次性逼走派拉蒙影业两个主席级别的高管,整个公司只能靠《阿甘正传》聊以自慰;20世纪福克斯在暑期档靠《生死时速》赚了一笔,但是在圣诞节连折四部商业片,最后不得不想出“奇招”:宣传《34街的奇迹》时声称“不好看,退票钱”。然而,这一招在当年并没有拯救这部电影的票房。
迪士尼可能是1994年唯一的赢家,至少票房上赢了不止一点点。在《狮子王》的助力下,迪士尼成为史上第一家全年票房过10亿美元的制片厂。另外,迪士尼把《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制成录像带,最终在全球范围内卖出5000万份。加上《狮子王》入驻周边玩具和主题公园,迪士尼在电影娱乐产业火力全开。
但即便如此,迪士尼内部也不太平。复活节这天,迪士尼的二号人物弗兰克·维尔斯在一次直升机坠机事故中丧生,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迪士尼高层地震。8月,就在《狮子王》上映后几周,被称为“暴君”的迪士尼主席迈克尔·埃斯纳解雇了为迪士尼动画部门带来辉煌,并主导了米拉麦克斯收购的功臣—杰弗瑞·艾森伯格。10月,艾森伯格联手斯皮尔伯格和娱乐业大亨大卫·格芬,创立梦工厂—这是好莱坞五十多年来第一次有新的传统制片厂成立。讽刺的是,由斯皮尔伯格导演、梦工厂出品的《拯救大兵瑞恩》,在1999年奥斯卡上输给了由米拉麦克斯制作、迪士尼发行的《莎翁情史》。而派拉蒙和迪士尼不断的收购与合作,都只是用“利益至上”就可以概括的后话,与“梦”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