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能源 > 低碳 > 正文

低碳的世园 取法更自然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4-28 15:58:02

低碳的世园 取法更自然


让建筑融入自然,让自然感动心灵。长城脚下,占地5.03平方公里的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宛如一扇绿色之窗,低碳环保的理念贯穿始终,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当参观者走进园区,处处能看到就地取材营造的自然景观,会呼吸的场馆建筑与自然山水相融,在低能耗中提供清新舒适的观赏体验。


这是弘扬低碳绿色理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契机,更为人类留下了一颗亲近自然、尊重自然、珍视自然的种子。


地道风技术预冷预热空气


锦绣园艺情,如意中国梦。作为园区标志性建筑之一,中国馆如一柄温润的如意舒展于青山绿水间。大部分展厅处于梯田之下,与大地景观融为一体,梯田上露出金色的钢结构屋顶,屋顶下展示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园艺精华。


这个优雅的设计始于对园艺、农耕和自然的理解——园艺脱胎于农耕,梯田是山区农耕文明的独特景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借鉴人类早期“巢居”和“穴居”的古老智慧,中国馆被打造成一座会呼吸、有生命的绿色建筑,利用梯田大型覆土建筑结构的保湿隔热性能,降低建筑物采暖降温能耗。“屋顶的琉璃瓦是仿真的,实际上是一种铝合金型材。它既可以模拟传统建筑的质地,又能节约成本,是现代科技在北京世园会的独特运用。”中国馆设计团队成员黎靓介绍。


对大型公共建筑来说,空调往往是耗能大户。来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建筑师在中国馆采用了“地道风”技术,外面的空气通过新风吹入室内前,会先在土壤里“过”一遍,好比让空气先在冬暖夏凉的地窖里待一会儿,最后再吹到室内。“地道风”系统将大幅减少空调和采暖系统的使用时间。


为了保证空气在地下管道中依然保持新鲜,中国馆没有使用传统的水泥管道,而是找到了一种高密度聚乙烯材料。


中国馆的下沉庭院是天然的雨水收集系统。降落在屋顶或地面上的雨水,还可经过梯田绿地渗透、粗过滤后,进入地下的雨水收集调蓄池。经回收处理后的雨水将用于梯田灌溉和展览植物的滴灌、微灌,形成生态微循环。


抬头仰望,环保低碳、绿色生态的设计遍布中国馆屋顶。屋顶部分开有通风口,可以在不同季节实现自然通风或保温;1024块光伏玻璃还能充分吸收太阳能,提供清洁能源。


3500条废旧轮胎变梯田


漫步园区,就地取材营造的自然景观无处不在,这里不仅是全球园艺资源的生动展示区,也是先进建筑理念的集中承载地。


园区核心景观区的妫汭湖,原是一片鱼塘,后被改造成湖面景观,其产生的土方则就近堆筑成25米高的园区最高点天田山,便于游人俯瞰整个园区。园内利用当地原有材料搭建的石笼墙、夯土墙、石板路等,共同营造返璞归真的田园意境。


在室外展园区的国际马铃薯中心展园,3500条废旧轮胎被再度利用,摇身一变成为南美印加文明著名遗产“莫瑞梯田”的翻版,4000余株不同品种、不同花色的马铃薯、甘薯作物陆续在梯田落地种植,一个轮胎生态园正在讲述着绿色、低碳、环保的生动故事。


走进国际马铃薯中心展园,一个圆形梯田赫然展现在眼前,只不过这梯田不是绿色的,却是黑色的。走近一瞧,高度差达3米的梯田内部,十多位来自哥伦比亚和中国的工人正按层级铺设塑料布与废旧轮胎,再往轮胎中填土夯实。


工人师傅介绍,这个六层下沉式环形梯田花园为国际马铃薯中心展园的主体,由3500条废旧轮胎打造而成,这3500条轮胎全部由北京本地回收而来,不仅是梯田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整个展园的围墙构成材料,塑料布也是回收来的,铺垫在轮胎底部就可以防漏控温,让不同耐寒属性的马铃薯在对应区域中实现良性生长。


“废旧轮胎是个全球性环境问题,它们分解需要几百年。如果把它们可持续地利用起来,建梯田、盖房子,那些原本堆积起来的垃圾就被我们变废为宝了。”国际马铃薯中心展园设计师亚力桑德拉说。


大约8000年前,安第斯山脉的印加人驯化了茄属块茎植物马铃薯,这拉开了人类食用马铃薯的序幕。此后近千年的时间里,古印加人因地制宜打造了他们的“农业试验基地”——莫瑞梯田。国际马铃薯中心展园的梯田设计灵感正源自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