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能源 > 低碳 > 正文

践行低碳旅游,我们需要做什么?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4-27 21:05:33

践行低碳旅游,我们需要做什么?



戴友榆山东交通学院国际商学院

旅游管理系教授

大旅游:

在环保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旅游”成为了一种市场,逐渐被业界和游客接受和践行。依据您的研究和观察,当前低碳旅游在中国的发展如何?

戴友榆: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旅游是当前社会民众的风气。然而,低碳旅游仅是诸多旅游形态的一个选项。我国民众的旅游型态多种多元,所以,低碳旅游在中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最首先是要将低碳观念深入人心、在日常生活行为中实践。重要的是将节能减排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如此一来,任何一种旅游形式都会因为旅游者的低碳行为而成为”低碳+XX旅游”的样貌。

大旅游:

旅游企业在践行低碳旅游,发展低碳旅游经济时,一般会从哪些方面入手?有哪些典型性案例和我们分享?

戴友榆:

旅游企业是许多各行各业旅游服务提供者的总称,包括交通运输业、住宿业、餐饮业、游憩娱乐业、休闲业、旅行社行业等等。各业者在发展低碳旅游经济时往往根据自身行业特性而采取相对应的节能减碳措施。例如,航空业者在飞机采购时会选择更新、比过去旧型机种更省油的机型。酒店业者在装潢用料采取节能灯泡、节水卫浴设备。餐饮业关注呼吁消费者避免浪费食物。

大旅游:

低碳旅游的践行者除了旅游企业之外,消费者也是重要一环,您认为在引导消费者践行低碳旅游方面,政府以及业界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戴友榆:

政府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利用政府的资源,将低碳观念传达到每一位人民,这需要依靠教育的力量、媒体宣传的普及,然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语言。虽然业界往往以营利为目的,但是业界依然可以发挥自身的实质影响力,投注公益活动,在使用者消费的同时,推广节能减排的举措。

大旅游:

台湾在发展低碳旅游方面有着不少的经验,您认为有哪些地方大陆地区可以借鉴?请通过具体案例分析。

戴友榆:

台湾地区的低碳旅游起源于二十年前,在政府还未介入之前,就由民间学者、当地民众、保育团体、游客参与共同发起低碳旅游的作为。而这观念垫基于再早时候,台湾地方政府推行的资源回收政策。经过人民的自发性行为,然后政府介入整合各方资源,再做相对应的规划布局。这最成功的例子,就是目前位于新北市坪林的低碳旅游目的地。尔后,政府在有经验以后,就能逐渐掌握主导权限,转变成主动将旅游目的地规划成低碳环境。例如,台湾地区政府在十年前开始著手打造澎湖低碳岛。大陆地区目前是政府高层已经呼吁民众保护环境,可以利用政府的影响力,由政府主动引导旅游目的地朝向低碳旅游,整合业者、动员当地居民共同建设。如此由点而线而面地拓展大陆地区的低碳旅游范围区域。

大旅游:

对于低碳旅游,目前是否有相关行业资格认证体系?这样的体系是否有建立的必要性?

戴友榆:

目前各行业内陆续有所谓的节能减排的考核指标、认证体系。例如,中国环境保护部在参考了国外低碳产品认证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决定开展低碳产品认证。在中国环境标志框架下,把产品服务归入适当的分类,设置“气候相关”类产品。按照原有中国环境标志认证体系,对通过认证的该类产品授予中国环境标志——低碳产品,以表示该类产品对减少碳排放、保护气候方面的积极作用。201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出版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ISO14067,成为量化和报告产品碳足迹的国际通用标准。标准出台后,大力推动产品“碳足迹认证”的规范化和普及化。绿色食品认证是依据我国《绿色食品标志管理法》认证的绿色无污染可使用食品。制定本程序,凡具有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的国内企业均可按本程序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境外企业另行规定。住宿业则有中国国家绿色饭店——五叶级认证”的授牌。这样的体系应该越来越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被业界和消费者都接受。由于消费者不见得能了解低碳旅游的内涵,但只要消费者选择了有认证资质的业者,那么消费者在无形之中,其实也对于节能减排有了些许贡献。

大旅游: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逐步发展,您认为未来在践行低碳旅游时还有哪些可能?

戴友榆:

低碳旅游不是一个口号,需要人们实践。不仅在旅游中实践,更要将节能减排的观念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习惯是可以养成的,只要平常多参与、一个垃圾分类的举手之劳都能为这个地球环境付出一点心力。科技的发展应该不局限于大城市、造成城乡差距。应该将所有可行的设施设备推行到社会上每一个角落,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节能减排的措施。此外,手机已经成为当前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善用这个契机,利用手机宣传低碳生活的理念。例如结合支付功能、鼓励节能减排的积分奖励等等。

大旅游:

关于低碳旅游,您还有哪些观点和建议和我们分享?

戴友榆:

低碳旅游的兴起只是一个开端,更重要的是全人类共同关注地球环境逐渐恶化的现象。我们不管是宣导低碳旅游、环保旅游、负责任的旅游,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浪费、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冲击影响,使我们负起对这一代还有下一代子孙都能使用地球环境资源的责任。所以,这不是只有政府的责任、不是只有业界的责任、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身体力行。每个人做一点,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对整个大环境就能贡献许多。

执行:本刊编辑 刘杨 陆崇

来源:大旅游(dalvyouzazhi)

文化和旅游部下属单位、

中国旅游协会健康旅游分会创始会长单位:

北京兴旅国际传媒有限公司

主办

《大旅游》杂志

公众号:dalvyouzazhi

《大旅游》杂志是中国内地第一家专注于文旅产业的财经期刊,由北京兴旅国际传媒有限公司于2010年策划并发行。本刊发行范围包括文旅企业(旅行社、景区、酒店、航空、车船单位等)、事业单位(文化和旅游部、各级各地文化和旅游厅(局))及各国文化和旅游政府机构驻中国办事处。本刊定位于“经济眼光看旅游,全球高度谋发展”,从财经角度对文旅产业态势和发展加以观察与分析,旨在为企业效益提升与地区文旅经济发展提供策略之道,打造中国文旅经济商业方案提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