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验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全面小康,这个纵贯千年的美好理想、激荡百年的奋斗目标,如一轮朝日,已见东方既白,喷薄欲出。“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1979年,邓小平创造性地用“小康社会”这个概念,擘画了现代化建设的蓝图,开启了一个伟大的时代。40多年来,“小康社会”成为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高频词汇,它不仅是一个目标愿景,更是一段奋斗历程。具体到浙江,2007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的总目标;2012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在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基础上,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而奋斗”的更高目标;2017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两个高水平”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吹响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中国40多年的成功实践,实现了人类五分之一人口脱贫致富,创造了人类扶贫开发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让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看到了实现富强的人间正道,对于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共产党、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都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从省域层面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建设“重要窗口”筑实了底盘、提供了启迪。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浙江坚持以“八八战略”为统领、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锚定战略目标接续奋斗的显著优势。回望历史,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党战略谋划上精准研判、科学规划,战略实施上一以贯之、一张蓝图绘到底。2003年,同志主政浙江期间,亲自谋划提出“八八战略”,推动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驶入“快车道”。17年来,浙江按照“八八战略”指引的方向,一步步展开、一项项分解、一件件落实;浙江大地变潜力为实力,变优势为胜势,变特点为特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建设“重要窗口”,要始终把“八八战略”作为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锚定目标、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在续写“八八战略”的新篇章中彰显社会主义的显著制度优势。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浙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天下之大,黎元为先”。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追求。浙江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先行建立了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提出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变的思路,将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民生事业走在了全国前列,有效激发了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今,浙江人民的生活越过越滋润、越过越红火,浙江成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向往之地。2019年,浙江成为全国人口净流入最多的省份,其中杭州人口增量达到55万人,首次超过深圳,居全国第一。建设“重要窗口”,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和关键小事,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和民生保障,更好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浙江坚持敢为人先、争当改革开放弄潮儿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显著优势。“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改革创新是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招。邓小平说过:“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浙江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坚持以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和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突破口,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从经济建设上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统一,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到政治建设上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率先推进“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从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促进政府服务理念、管理体制、流程设计、联动机制、管理方式变革,到积极推进社会治理领域“最多跑一地”改革,有效激发了浙江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改革已成为浙江发展最鲜明的标识。建设“重要窗口”,要始终以“斗罢艰险再出发”的非凡胆略,在云谲波诡.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继续敢闯敢试,奋力搏击,努力续写浙江改革更动人的传奇。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