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社会中的婚姻伦理问题
阿瑟•米勒 1915 年出生于纽约一个犹太商人的家庭,大学毕业后从事过卡车司机、工人、侍者等十多个不同的职业,一生著有 17 个剧本,其中《全是我儿子》、《推销员之死》和《萨勒姆的女巫》最负盛名,被全球不同剧院反复排演。
在西方现代派戏剧众声喧哗的时代,阿瑟•米勒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美学创作风格,用悲剧塑造了很多社会演进中的小人物形象,以普通家庭生活为基础,创作出了很多能反映美国战后社会问题的剧本。
阿瑟•米勒曾于 1978 年和 1983 年两度访华,1983 年访华时他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亲自执导了戏剧《推销员之死》,这个剧本由英若诚翻译,朱旭和朱琳联袂出演,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这一版本《特殊病房》由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担任艺术指导,阿瑟•米勒的《萨勒姆的女巫》是他的代表作品。
《特殊病房》又译名为《车下摩根山》(The Ride Down Mt. Morgan),讲述了保险业“成功人士”莱曼出车祸被送往医院后,他的两个互相不知道对方存在的妻子都赶来看望他的故事。
剧中有不少台词在当时很有争议,比如说,“我一直不相信像你这样坚守一夫一妻制的男人真会感到幸福,而我同希奥的关系就证实了这一点”,阿瑟•米勒以这部作品探讨了婚姻和金钱在当时的社会中如何影响人性等问题。
《特殊病房》的译者胡开奇曾对排演提出过建议,“实际上,人性探索是米勒晚年戏剧的特征。《特殊病房》一剧也刻入了米勒个人的情感历史以及他同梦露的婚姻失败和心灵痛苦......此剧也体现了米勒对于社会婚姻伦理一种反思。我建议此剧呈现在批判的同时,必须坚持人性的探索,展示人性的困境,这样才能加深剧作的现代性和现实性。”
也就是说,《特殊病房》的剧情已经相当富有戏剧性了,如果戏剧呈现还着力于故事情节的夸张,而无法深入讨论人性困境,作品难免会流于表面。
《特殊病房》2016 年时首演于北京,豆瓣上有观众记录下了自己的观看感受,不少人都称赞了阿瑟•米勒的剧本,也感叹演员演技不错。但也有观众认为“没有明确观点只有挣扎的矛盾讨论是很不错的,在原著阿瑟米勒年代他的剧都是针贬时弊的,放在当时确实比较能激发思考和关注。但是现在看这个题材已经不新鲜了,虽然讽刺依旧。”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