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新闻 > 正文

重庆大学博物馆陷赝品风波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0-18 19:53:02

重庆大学博物馆陷赝品风波 


一件人骑青铜俑,“马都是变形的,只要稍有收藏常识,都知道这叫地摊货。”另一件“唐三彩”人俑,“那张柿饼脸和斗鸡眼,丑陋无比,大大突破了唐代审美的下限。”

重庆大学博物馆陷赝品风波 藏品被指“地摊货奇丑无比”

10月17日下午,重庆大学虎溪校区重庆大学博物馆已不对外开放。

正式开馆。公开信息显示,这座博物馆位于虎溪校区,总投资605万元,建筑面积1494平方米,包含展厅、会议室、办公室、精品储藏间等。

博物馆外,数个花篮簇拥,路边悬挂7幅红色的展览海报,门口放着一尊绑着红绸花的铜鼎,由重庆交通大学赠送,上铸“鼎盛”二字。

然而,开馆短短一周后, 10月14日,收藏界自媒体“江上说的”发文《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怀疑馆内多件文物为赝品。

据《重庆日报》报道,博物馆开馆当天共展出了400余件展品,而重庆大学教育发展基金委员会官网今年2月的报道中提到,其中342件由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前任常务副院长吴应骑捐赠。

一时间,重大博物馆、吴应骑被推上风口浪尖。10月15日,重庆大学官微回应称,重庆大学已成立专门工作组,对该情况进行核查。

目前,博物馆门前铺设的红毯已然卷起,摆放的鲜花也已发蔫。大门紧锁,多位保安把守,门口贴着通知,“本馆接到上级通知,进行核查,期间,博物馆暂时闭馆。希望广大师生谅解。”

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吴应骑疑似简历造假,此前还曾陷入另一起“假画”事件,并因此被上一家单位免职。“赝品博物馆”风波背后,是博物馆受赠文物的审批、鉴定环节的漏洞,高校兴建博物馆热潮中的管理不足……

一篇文章引起的“赝品风波

10月15日,新京报记者试图通过短信联系吴应骑,收到一位自称是其家属的人回复,“吴教授已经78岁了,受到诬陷和泼污,已经卧病在床。”

一周前,搅动舆论的自媒体文章作者江上(化名)在重大博物馆里遇到了吴应骑,江上当时正在参观,称有一位领导模样的老者径直走过来,连珠炮似的发问,“你是在拍照吗?你是来看展览的吗?你是重庆大学的吗?”

那时候江上还不知道此人是谁,只觉得说话很冲,直到发文章前搜索网上图片,才确认此人就是吴应骑。

江上50多岁,早年在某机关单位从事宣传工作,后因身体原因提前退休,业余玩收藏30多年。

重大博物馆开幕时,江上听说重庆某资深收藏家在圈子里提议,“大家可以组织一场比赛,每个人都去重庆大学博物馆里寻找真品,谁能找出一件就算赢了。”出于好奇,10月8日,江上前往重大博物馆。

江上记得,他参观那天,重大博物馆开业的喜庆气息犹在,地上铺设着红地毯,旁边摆放着庆贺的花篮,门内一个红色大立牌,上书“中国古典造型艺术展”。

可当江上踏入展厅,“看见第一件展品时就笑了”。

那是一件人骑青铜俑,江上看出仿造的是甘肃武威汉墓中出土的车马仪仗。江上说,这件藏品若是真品,则是无价之宝,可眼前的这件,“马都是变形的,只要稍有收藏常识,都知道这叫地摊货。”另一件“唐三彩”人俑,“那张柿饼脸和斗鸡眼,丑陋无比,大大突破了唐代审美的下限。”“汉代雁鱼铜灯”来自平朔秦汉墓或海昏侯墓出土文物,细节欠缺,但体积却大了十倍有余,成了“雁鱼铜灯plus”。

重庆大学博物馆陷赝品风波 藏品被指“地摊货奇丑无比”

10月8日,公众号“江上说的”作者江上在重庆大学博物馆拍摄的人骑青铜俑。受访者供图

江上还发现了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鲜于庭墓骆驼载乐俑,这两件稀世文物分别馆藏于南京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他仔细看了所有的文物标注,没有一个标注上写着复制品。

参观期间,不断有工作人员过来制止江上拍照,他多次询问原因也未得到明确答复,只好边走边偷拍。疑似赝品的馆藏,他偷拍了几十件,“在此之前我没有见过藏品可以成功地绕开所有真品的博物馆。”江上调侃。

从博物馆回来后,江上花了两个多小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10月14日发布在其个人公号上。没想到,这个本来只有400个粉丝、其中300个是熟人的公众号,在两天之内,文章阅读数突破70万,后台涌进4000多条留言

其中很多人是重庆大学校友,有人希望他删帖,并表示愿意提供“物质补偿”;有人认为江上“制造点事端是来蹭热度的,想当网红”;还有人向微信举报该文章“内容侵犯名誉/商誉/隐私/肖像权”,不过至今文章依旧存在。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参观者,参观后发表自己观感,这是我的权利。”江上说,“当然他们的发心是好的,为自己的学校荣誉而战。”

处在舆论漩涡中心的吴家却显得沉默,近几日,新京报记者多次联系吴应骑本人及其家人,其女儿吴晓妮拒绝接受采访,称“让谣言来的更猛烈吧”。而吴应骑本人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10月15日,重庆大学官微回应称,重庆大学已成立专门工作组,对该情况进行核查。

真伪存疑的藏品

10月17日,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袁银龙告诉新京报记者,从公号文章里的藏品图片来看,其中的“改装版铜车马”、“唐三彩”等用行内的话来说是“一眼假”的,“河南洛阳某村每天能生产出大量的类似仿制工艺品,普通的农村妇女就可以批量生产、上色,仿制的‘天子驾六’、‘司母戊鼎’到处都是。”

另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物专家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这些藏品“基本上看上去都是赝品,从贴出来的照片看,一看就是低仿品。一般只要是有点这方面知识的人都知道是假的,即使是仿品也仿得很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