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脑机接口取得里程碑,国内这次也跟上了
前沿创新如同摸着石头趟过不知深浅的河流,其过程往往伴随着探索的艰辛与失败的苦涩,对于这一点,应该没有人比坐拥多家科技公司的 " 硅谷钢铁侠 " 体会更深。
在因涉嫌虐待动物被调查、人体实验时间表一再被推迟后,脑机接口公司 Neuralink 最终在成立的第七年获得了 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进行人体临床实验。
作为横跨了多个学科的研究方向,脑机接口的未来是星辰大海:除了帮助无自主活动能力的病人改善生活,脑机接口还有望应用于商业、工业、娱乐等领域,乃至最终实现元宇宙世界中的数字孪生。
研究机构 Data Bridge Market Research 数据显示,2022 年脑机接口市场规模为 17.40 亿美元,预计到 2030 年将达到 56.92 亿美元,而 2023 年 -2024 年内,多家头部企业将进入临床阶段,这也将会是脑机接口走向商业市场的关键一年。
七年烧掉 3.56 亿美元,终至 " 人脑 "
人工智能大模型风靡全球的同时,其招致的担忧正与日俱增。今年 3 月,包括马斯克在内的 1000 多名行业高管和专家签署公开信,呼吁在 6 个月内暂停高级 AI 的开发。马斯克等人在信中写道,高级 AI 可能会对社会和人类构成深远的风险。
早在 ChatGPT 掀起的 AI 热潮来临之前,马斯克就一直对人工智能保持谨慎的态度。2017 年,马斯克曾预言,各国之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与对抗,很有可能是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在对 Neuralink 员工的演讲中,马斯克甚至表示,防止人工智能毁灭人类的可能性只有 5%-10%。事实上,马斯克创立 Neuralink 的初衷也是增强人类对 AI 的控制,帮助人脑与 AI 相结合以防止人类被 AI 淘汰。
2016 年夏天,马斯克在美国加州成立了脑计算公司 Neuralink,旨在开发可植入人类大脑并与计算机无线连接的电极设备。成立之初,Neuralink 的首批员工全部由来自马斯克众多企业(特斯拉、SpaceX 等)的工程师组成。
要制造出机器神经系统的高级解决方案,其研发与生产成本耗费甚巨。截至 2023 年 1 月,Neuralink 预期估值已达 55 亿美元。在成为独角兽之前,Neuralink 还是头货真价实的 " 吞金兽 "。
2017 年 8 月,Neuralink 宣布获得 2696 万美元融资,但这笔主要来自马斯克本人的注资实际金额超过 1 亿美元。不到两年后,公司又拿下 5100 万美元 B 轮融资。2021 年 7 月,Neuralink 宣布完成 C 轮融资,筹集资金 2.05 亿美元。截至目前,Neuralink 仍是该领域最大规模单笔融资记录的保持者。
B 轮融资之后,Neuralink 的研发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2019 年 7 月,Neuralink 实现了单器件集成 1024 通道的高通量柔性电极,并针对柔性电极植入开发了手术机器人,其开发的系统可以将 1500 个电子探针送入老鼠大脑,从老鼠头部的 USB-C 端口收集的数据比当时最好的传感器多 10 倍;9 月,Neuralink 研发出 " 脑机神经织网 " 设备 N1,将 3000 多个电极附着在柔韧丝状物上,或将实现人脑神经操控智能设备。也正是从这一年,马斯克开始提出将相关技术在人脑中进行实验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