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非交易过户打新迟迟未开闸
目前监管层对非交易过户打新业务持谨慎态度,这是政策迟迟未开闸的主要原因。其中涉及诸多顾虑,比如该业务会否演化为新的“通道”业务、技术上如何监控减持等。
记者 王玉玲 谭楚丹
重启“非交易过户打新”业务的政策锤子尚未落下,多家机构已经摩拳擦掌、全力以赴。
不过,该业务目前颇有市场争议,一边是关于“违反三公原则”的痛斥,另一边则是“经济自由主义”的主张。此外,业内争论焦点还包括缴税标准、股份权属认定、减持认定等。
注册制下新股破发风险陡增,上市公司股东渴望“躺赢”已不切实际,非交易过户打新业务是否值得前赴后继推广,需要列出成本账来厘清。
政策难落地
“非交易过户打新”今年成为多家券商及基金公司积极备战的创新业务,部分上市公司股东也对此兴致盎然。根据记者统计,今年下半年以来,截至9月27日,共有31条与“非交易过户”相关的上市公司公告陆续发布,涉及企业有兔宝宝、网宿科技、永高股份、宏达新材等。
概括而言,该项业务即上市公司通过非交易过户的方式,将名下股份划转至单一资管计划作为市值底仓,委托券商或基金在网下打新,旨在盘活股东的股票资源。
随着注册制落地,投资者普遍希望分享新经济企业的成长红利。然而科创板、创业板网下询价环节中剔除个人投资者,只允许七类机构投资者参与。此外,网下打新一旦获得配售,则是“中多”或“中少”的数量问题。在此背景下,非交易过户打新业务的市场需求很大。
据了解,“非交易过户”在2019年因资管计划账户名称规范原因而被暂停;今年4月中登公司发布《证券非交易过户业务实施细则》,重启“非交易过户”。随后中国基金业协会6月出台“5号文”征求意见稿,明确接受证券委托的单一资产管理计划完成备案后,管理人依据备案证明及相关材料,可以向中国结算公司申请办理证券资产非交易过户手续。
若“5号文”正式文件发布,非交易过户打新业务将打通政策最后一环,目前市场相关方对政策落地翘首以盼。
“2016年的时候,券商还在做通道业务,不太看得上这块。等到红利后期,券商非交易过户才开始大规模做。这一次,几乎是所有的券商和基金都行动起来了。”华东一位券商营业部人士李宁(化名)对记者表示。
不过,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目前监管层对非交易过户打新业务持谨慎态度,这是政策迟迟未开闸的主要原因。其中涉及诸多顾虑,比如该业务可能演化为新的“通道”业务、与注册制战略配售理念有冲突、技术上如何监控减持等。中国基金业协会仍就该项业务向多家机构进行走访调研。
激辩公平性
监管层顾虑的还有涉及“公平性”问题,该问题也受到机构热议。受访的数名券商人士向记者表示,该业务违反证券市场“三公原则”(公平、公开、公正)。
第一类观点认为,大股东通过公司上市已放大股权杠杆效应,实现财富倍增。“如今大股东将通过非交易过户方式将所持股份转化为打新收益来源,这一部分额外的收益是否应当?此外,对于以至少6000万元的真金白银自建底仓参与网下打新的二级市场投资者而言是否公平?”上述券商营业部人士李宁向记者提出质疑。
第二类观点称,对真金白银自建底仓的投资者不公平。据了解,网下打新主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本身持有大量股票的基金产品,另一类是套利类打新产品,用现金买入底仓股票的同时用衍生品或融券进行对冲。
“套利类打新策略的投资者要以真金白银自建底仓,并利用股指期货等衍生品去做风险对冲,在这个过程中为二级市场提供了流动性,在做对冲的过程中也付出了成本。而这些大股东没付太多的成本,因为本就不打算卖这些股票,因此他们也不在乎股票涨跌。”华东某券商的一名高管表示。
第三类观点表示,“非交易过户”制度重启后,券商基金扎堆宣传打新业务,是走偏方向的表现。
北京一名券商人士向记者强调,应区别“非交易过户”及“非交易过户打新”两者的意义。“非交易过户的出现,有助于完善A股证券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应该值得肯定。以新三板为例,监管层通过完善非交易过户制度,填补线下协议转让过户空白,为A股上市公司收购新三板企业提供更通畅的渠道。”他也同意前述券商人士观点,并不鼓励在“非交易过户”制度下做打新业务。
李宁表示,根据对政策的理解,监管更希望“非交易过户”能适用到其他情形,比如鼓励上市公司股东通过“非交易过户”方式用于转融通出借,有助于增加全市场的券源。一方面上市公司借券生财,另一方面投资者的多元投资需求得到满足,市场可以出现良性的多赢局面。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