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分析 > 正文

北斗产业链应用加快 7股孕育重大机遇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7-05 15:04:20

  中国经济新闻网报道:2015年公司实现营收11.07亿元,同比增长16.12%,主要得益于北斗导航系统全球化进程加速,基础产品市场需求放量,公司通过并购佳利电子、华信天线,强化了基础产品市场中的技术和销售优势。报告期内,北斗芯片、板卡、天线和终端产品等基础产品营收同比增长168.19%,占总营收的47.9%。未来标的公司的业绩承诺,也有助于公司盈利稳定增长。三费中,管理费用增长明显,主要是并购导致公司规模扩张,公司加强集团化管理所致。

  定增获大基金认购,助力芯片技术及国防应用发展

  2015年9月,公司发布定增预案,发行金额不超过16.8亿,获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认购不超15亿元。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研发低功耗SOC单芯片、高精度SOC芯片及基于云计算的定位增强和辅助平台系统研发。这预示着公司业务获得国家认可,芯片业务有望进入总装采购名录。另外,公司并购银河微波60%股权,业务范围拓展到微波通讯器件,也为发展国防装备储备了技术实力。“十三五”规划中重点强调集成电路行业发展,军队信息化以及自主可控是未来发展方向,政策红利将推动行业加速发展。军品需求多为刚性需求,公司业务进入军品领域,为其业绩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实现全球覆盖,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产业整合大势所趋。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并购佳利电子、华信天线和银河微波,成功涉足高精度导航定位天线和微波通讯领域,强化技术优势,整合客户资源。未来,公司基于“北斗+”的发展趋势,势必会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加大投入,相关的资产整合值得期待。目前我国防汛工作进入关键期,水利部部长陈雷近日强调,要充分发挥山洪灾害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体系作用,提前发出预警信息。通过采用北斗+GPS等多系统联合定位监测,可对山体进行24小时实时变形监测,智能评估其安全状况,并对可能的滑坡险情进行提前预警。北斗/GNSS地质滑坡监测系统等相关产品已在市场中逐步使用。

  我国正在制订《卫星导航条例》,并已列入《国务院2016年立法工作计划》,这将成为我国首部卫星导航领域的行政法规,为市场推广起到保障作用。机构预计,2020年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北斗产品市占率有望提升至60%以上。随着北斗组网的推进以及防洪抗灾等应用领域的推广,行业将迎来加速发展期。

  水利部、国家防总网站最新披露的消息显示,截至7月3日,全国已有26省(区、市)1192个县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942千公顷。预计未来3天内,长江中下游干流莲花塘至大通江段,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将全线超警,太湖水位也将继续缓涨。预计未来10天有两次强降雨过程,将影响长江中下游沿江及西南东部、江淮、黄淮南部、华南西部南部等地。

  中国卫星导航管理系统办公室旗下官网7月4日发文称,对于连日来持续开启的暴雨模式,以及暴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北斗系统可以发挥重要预警作用。采用北斗+GPS等多系统联合定位监测,实现对外部变形的毫米级位移监测,即便在大暴雨、地震、泥石流滑坡时,也能实时掌握数据,提供预警信息。通过北斗的精确定位不仅能节省人力资源,还使测量更精确,使得预警更加超前。

  随着北斗全球组网的推进,车载等民用市场应用也开始加速。7月4日,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有效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智能管理和信息引导,加强干线公路、城市道路和交通枢纽有效衔接为重点,推广应用新型智能交通技术,提高路网和车辆运行效率。其中,包括逐步探索北斗系统车载应用,研究开发利用北斗卫星定位技术,推动实现无障碍通行支付。

  另外,日前《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正式发布。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表示,未来北斗导航精度最高可达厘米级,将给整个产业带来革命性变化。据了解,目前我国正在着手打造全国高精度地基增强系统一张网,将于今年年底试运行,试运行的精度可以达到分米级,建成以后的精度最高可以达到厘米级。在这个精度下,可以解决如泥石流变形监测、道路桥梁的监测、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驾驶员培训等问题。白皮书指出,我国高度重视北斗系统建设,支撑国家创新发展战略,要求加强基础产品研发,开发北斗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芯片、模块、天线等基础产品,培育自主的北斗产业链。

  从行业数据来看,去年我国高精度板卡超过12万片,天线50万支,分别占据国内30%和90%的市场。到今年4月,应用北斗技术的终端超过2400万台,应用北斗作为手机芯片的手机销量已经超过1800万部。今年一季度,在我国出货的智能手机中,使用北斗芯片的超过30%。在军民融合的推动下,北斗产业正迎来快速发展期,北斗芯片、天线、模组和运营等产业链各环节均将获得市场扩容机遇。(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