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变局之下谁主“沉浮”?
随着“资管新规”“理财新规”和《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等监管文件接连出台,2018年又被业内称为“资管元年”。
对于资管新规落地一年来银行相关业务的变化,多位银行资管部门人士和业内专家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资管业务转型对银行相关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长形成一定冲击,银行正在积极探索资管业务转型路径,包括推进产品打破刚兑、推进表外资产回表,以及筹备理财子公司等。但目前银行仍面临多重挑战,不仅存量资管业务的消化和整改时间紧迫,且不少银行的人才储备也难以跟上转型要求。业内人士表示,未来银行资管业务分化将加剧,未来的资管市场将更趋专业化、细分化、特色化。
商业银行理财收入普降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与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8年)》(下称“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40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存续的非保本理财产品4.8万只,存续余额22.04万亿元,同比下降4.51%。
尽管《报告》显示,2018年非保本理财规模整体保持平稳,理财产品向净值型转型并未对规模产生实质影响。但从年报来看,银行理财业务的收入下滑成为共性,部分银行理财收入降幅超过50%。
大行中,工行2018年实现理财业务收入421.78亿元,同比下降18.62%;建行实现理财业务收入111.13亿元,同比降幅达44.55%。股份制银行中,平安银行理财手续费收入降幅达60%。
普益标准研究员于康表示,银行理财业务的收入贡献主要体现在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方面,具体从已经公布2018年年报的8家A股上市股份行报表来看,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平均占比从2012年的14.73%增长至2017年的29.61%,但2018年其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平均占比降至27.98%,环比下降1.63个百分点。
产品转型、非标回表面临挑战
尽管短期内收入下滑承压,但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打破刚兑为核心的监管思路,商业银行纷纷加大收益浮动的净值型产品的发展力度。
普益标准给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近一年来,收益浮动产品发行量高速增长,保本理财产品压缩明显。以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为观察年度,全市场收益浮动产品发行量较上一观察年度同比增长318.89%,而保本理财产品发行量较上一观察年度同比下滑38.79%。华夏银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净值型转化、打破刚兑是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必然趋势。动作越早,力度越强的银行越能在未来占据先机,这是挑战,更是机遇。
根据“资管新规”要求,银行资管业务的过渡期将延长至2020年底,给予金融机构充足的调整和转型时间。不过,诸多商业银行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银行在推进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和净值化转型过程中面临不小挑战,主要体现在产品发行和产品运作两方面。
产品发行方面,华夏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多数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习惯了以前标明预期收益率的产品形式及对银行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观念,净值型产品的发行的确有一定困难。华夏银行在产品转型的同时,持续、深入开展净值型产品投资者教育,不断提高投资者对净值型产品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产品运作方面,净值型产品在投资理念、产品运作逻辑、风险审查模式方面均与预期收益型产品存在较大差异,由此,银行面临巨大的业务调整压力和人才储备压力。某股份制银行资管部人士表示,过去银行主要发行预期收益型产品,产品发行后只需等到投资到期,中间几乎不对产品进行管理。但净值型产品净值随时波动,产品估值也可能面临风险,这需要相关人员随时监测,并和投资者进行沟通。“可以说,现在银行的资管部门更向基金公司靠拢了,整体工作节奏更快,对人员专业能力要求也更高。”他说。
于康表示,目前多数银行存在理财部门岗位设置缺失和人才团队建设不足的现状,为配合资管业务的转型发展,银行也已开始高薪吸引人才,尤其是投研、信评相关人才,但受限于银行的薪酬激励体制,人才引进难度较大。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