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单商业区脚下有风景
时值4月,西单商业街横二条胡同周围悄然出现了新景观。便道上“灰头土脸”的隔离墩变成了“哆啦A梦”、“小黄人儿”;脚下的井盖,也不再只标注着“污水”、“雨水”字样,而是被画成了“红鲤戏水”、“雨后出荷”、“卡通长颈鹿”等多种涂鸦样式。原来,这是西单服务中心为了提升商业街品质,于今年3月份开展的试点工程。如今,横二条胡同附近的16个井盖、20个隔离墩和几个垃圾桶已经全部完成“美颜”。
忙活6小时为了“一只眼”
西单商场前,绘画师丁劲松在两位同伴帮助下,时而弓腰手绘,时而围着一个井盖测量估算。已经下午4点多了,阳光的炙烤让丁劲松的鬓边额角滴答淌汗。画完最后一笔后,丁劲松站起来,脚下哪儿还有“灰头土脸”的井盖,一只黑色瞳孔、蓝色睫毛的“大眼睛”已经从平地“长”了出来。丁劲松说,为了画这只眼睛,他足足工作了6个小时。想要把井盖绘制得栩栩如生,不仅要考虑到井盖本身的纹路和坡度,还要在平整的路面画出层次感和凹凸感。
这个井盖直径足有80多厘米。井盖正中,纵横交错的凸起足有20多处,而这里,恰恰是绘画师们要克服的难点。“凸起的地方不容易挂色,要反复上色,保证不掉色,还要根据凸起的走势设计细节,把鼓出的部分利用好。”丁劲松说,这20多处凸起,每一处都上了四遍颜色。最核心的瞳孔部分,用蓝绿颜料涂了4层才宣告成功。
比起这些部分,蓝黑相间的眼睫毛才是“西单之眼”最难画的地方。丁劲松说,由于睫毛是向四外散开的,绘画范围已经超出了井盖本身。加之方向不同,为了画出意境,丁劲松不得不身体站在一侧,伸直胳膊、翻转手腕、拧着劲儿画:“只有这样才能一边画一边用眼睛测量、找齐。”丁劲松说。
完工以后,其他两位绘画师每隔半小时就要对睫毛和眼袋进行“补妆”。“因为颜料还没完全干,风力如果达到4级,就有可能吹掉一些颜色,我们要等到全部颜料晒干,保证没有局部掉色。”丁劲松说。
为什么要把井盖设计成一只眼睛?其实里面包含了绘画师和西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小心思。项目负责人之一吕鹏介绍说:“这个井盖位于西单商场前,用一只眼睛的造型是想提醒游客,您已经到了西单最繁华的地方,请睁开眼睛看看西单的美。”
除此之外,为了避免单一布景、缺乏关联的景观设置弊病,在此处“西单之眼”的旁边,丁劲松和其他几位画师还特意把一个隔离墩绘制成了绿色卡通人物,瞪大双眼看着这只“西单之眼”。吕鹏解释说:“这两个景观之间是有交流的,绿色卡通人物的视线正好落在井盖所绘的眼睛上,增加了空间感和立体感。”
设计追“新奇”但不“猎奇”
为了让西单这条老商业街焕发新光彩,设计团队和绘画师们在创意上可没少费脑子。设计团队负责人关先生告诉记者,面对西单服务中心抛出的“有创意”、“符合西单商业定位”、“有文化内涵”的“命题作文”,他们第一个点子就被毙掉了。
“开始想设计一些名胜古迹,可后来西单服务中心考虑到,把名胜古迹画在井盖上,不是特别合适。”关先生表示。还有人建议,把井盖画出“炸裂”效果,让逛街的人体验“掉坑里”的感觉。对此,关先生坦言:“提升西单商业街品质,可以追求新奇,但绝对不能猎奇,如果这样的设计给大家带来安全隐患,就不算是创新了。”
就这样,设计团队在千余种平面设计图样中搜寻着适合西单的那一款。一天,团队和几位设计师穿梭在逛西单的人群中,忽然听到有游客打趣:“西单这么多卖衣服的,要放在以前是不是还得卖旗袍?” “对啊,根据商业店铺的特点选择图案,旗袍图案就可以放在西单商场周围。”丁劲松他们受到启发,一行人立刻回到办公室,把图案分门别类挑选出来,投入到不同区域中。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