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杨浦区释放“双创”活力
从“知识创新区”到“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再到“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上海市杨浦区“双创”之路越走越宽阔。
一项关于杨浦双创生态系统的数据分析显示,占地7.6平方公里的五角场街道,集聚了近4000家科创企业,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510.9家。
作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上海市杨浦区把“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工作主要目标,着力营造“双创”企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近3年来,已累计助推成功创业企业2023家,其中,大学生创业1442家,带动就业19257人,区域创业带动就业率超过19.5,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为稳就业、稳预期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城融合”培育双创生态系统
学校旁边,数个商业地产项目变身科技园区;园区周围,24小时深夜书店和智慧“无人书屋”为居民提供书香;社区里面,创业者带来了机器人、3D打印、新材料等酷炫“实验室”……在创智天地、国定东路、长阳路、环上海理工大学四大创新创业街区,经济密度明显提升,这里,被称为创业最能脱颖而出的“福地”。
2016年,杨浦提出了学城、产城、创城“三城融合”的创新发展理念,将传承百年的工业文明历史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在一起。
通过深化与高校双创方面的合作,围绕共建双创示范基地这一主题,杨浦区委、区政府与复旦、交大、同济等区域内外11所高校签订了新一轮合作协议,合力打造“一廊、一圈、一谷、一园”(复旦创新走廊、环同济知识经济圈、财大金融谷、上理工太赫兹产业园)等一批双创重点载体。同时,与复旦、同济共同召开杨浦创新创业论坛,成立五角场创新创业学院,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对接,为创业者和赋能方搭建有效的合作平台。
同时,聚焦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区域内各类科研院所和大中小科技型企业积极参与双创建设,形成了包括技术转化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创新中心在内的49个双创重点项目。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点支持下,加快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等功能平台建设,希望促进关键技术研发共享和科技中介有效集聚,引领产业升级转型。
针对杨浦区中小企业多的特点,建设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服务链。对科创企业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的风险特征,围绕中小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分步启动不同的计划,形成服务双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体系。
“三位一体”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
位于上海市杨浦区长阳路1687号的长阳创谷,前身是日商建于1920年的东华纱厂。2014年受双创工作推动,长阳创谷开始更新改造,昔日破旧的老厂房变成了创业创意园区,纺织机械的轰鸣声成为尘封的历史,被新一代创业者奋发有为的键盘敲击声所取代。
如今,长阳创谷总办公人数约1.8万人,集聚了一批来自全球知名高校的创业人才,成为上海中心城区专为知识工作者打造的Campus创新创业街区,既推动了新旧动能转换,又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提升。
近年来,杨浦区通过创新创业街区建设,打造“实训-创业-乐业”三位一体服务链,增强创新创业的发展实效,形成培育产业、带动就业的良性循环。区域内大量创业企业成为吸纳就业的海绵,大大增加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弹性。比如,通过打造归心谷、innospace+等海归高层次人才创业孵化基地,累计实现引育海外人才创业企业645家。
下一步,杨浦区将充分发挥双创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优化环境、搭建平台、拓宽渠道,为切实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探索更多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做法。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