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就业 > 正文

就业扶贫拓宽群众致富路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4-29 19:57:19



就业扶贫拓宽群众致富路



       近年来,陕西紫阳县人社局充分发挥人社部门主管就业扶贫的职能优势,引导、扶持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带就业,开展免费技能培训等,推出一系列就业扶贫惠民“套餐”,带领群众走向致富路。

  “六项工程”盘活全局

  该县推进就业扶贫“六项工程”,即转移就业拓展、自主创业扶持、技工教育赋能、职业培训提升、人才智力支撑、社会保障工程,将其作为就业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盘活全局“一盘棋”。

  通过咨询热线、广播系列讲座、电视滚动字幕、发放就业扶贫政策宣传册(单)、明白卡以及报刊、网络和微信平台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以“就业扶贫”为主题的政策及扶贫典型宣传活动,实现人社部门与贫困户的“零距离”接触;抓住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的重大机遇,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积极推进苏陕两地劳务协作;加大就业扶贫政策扶持力度,用足用活用够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兑现奖励补贴等,吸引、鼓励创业成功人士和各类企业到紫阳创办新型社区工厂,吸纳、带动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增收脱贫致富。

  同时,按照“政府推动+培训基地+脱贫群众+龙头企业”的工作机制,实行包吃包住包安置、免学杂费和日用品费、补助交通费、稳就业稳收入“三包两免一补两稳”一系列惠民政策,积极探索出报名、培训、就业、维权“四位一体”“一条龙”培训就业精准脱贫的“紫阳模式”。据统计,2018年该县全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7万人,年创经济收入28亿元;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73万人,超过年度计划8300人的200%;贫困家庭成员户籍内年满45周岁以上人口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

  “技能大巴”在脱贫线上奔驰

  在大山深处的紫阳,奔驰在脱贫线上的“技能大巴”成为秦巴山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请进校“开小灶”。去年5月11日,一辆大巴车载着36名紫阳洞河楸园村的贫困劳动力到县技能培训学校参加特色烹饪培训。这是该县人社局专门为包联脱贫村贫困劳动力开的“小灶”。与此同时,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中心把老师及“锅碗瓢盆”等教学用具通过“技能大巴”拉到毛坝岔河村新建的村委会及村活动广场,对该村98名贫困劳动力进行特色烹饪培训。这样的技能培训方法,既不耽误农忙季节性劳动,又减轻了学员来回奔波的负担。

  送出去学本领。去年10月8日,紫阳48名学员乘坐“技能大巴”到安康职业技术学校参加创业培训。他们是从该县贫困劳动力中精选出的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创业能力的贫困劳动力。通过“创业培训+农村电商”“创业培训+农家乐发展与管理”“创业培训+农林产业园发展”等培训模式,提高学员自主创业能力,对紫阳创业带就业引领脱贫攻坚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带头作用。

  上家门传技能。近两年来,满载紫阳县人社局技能培训专员和安康康嫂等三家职业培训学校的几十名教职员工的流动“技能大巴”奔驰在紫阳17个乡镇40个贫困村,对6000多名农村适龄贫困劳动力开展以茶叶、畜牧、魔芋等种养殖业为重点的特色主导产业轮流培训,培训的重点是纳入省级脱贫的12个出列村贫困劳动力。这种“拉网式”流动“技能大巴”倍受贫困劳动力青睐。

  扶持创业带就业

  紫阳县用好用够各项创业扶持政策,通过对返乡创业人员“1对1”的帮扶,重点扶持10户劳动密集型企业、100户小微企业、1000户林下种植养殖业大户、500户个体工商创业示范户的政策,将小额担保贷款与创业就业、主导产业、移民搬迁、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全程“一条龙”服务,累计发放创业贷款5亿元直接扶持、带动5万余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紫阳通过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全省农民工等返乡创业两个示范县的创建,探索积累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成功经验,造就了一大批有市场经济头脑、有一定积累资本、有自主创业能力的成功人士。

  此外,该县充分发挥影响全国“劳务输出”的紫阳品牌优势,鼓励一批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带回一笔资金返乡创业,引进一批技术,扶持一批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带动一批产业,吸引鼓励一批返乡人员安身立业、圆梦创业、引领脱贫致富,走出一条在新社区兴办劳动密集型“新型社区工厂”的新路径。先后引进毛绒玩具、服饰、农产品、电子产品加工等38个优质项目入驻城镇移民安置社区,就地就近解决就业2000余人,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受益人群超过4000余人。特别是蒿坪硒谷创业园、红椿移民安置社区工厂、高桥“两远”(郑远元修脚社区、李远权开源实业)社区以及县城“两园”(万都创业园、电商孵化园)等,已吸引一大批返乡人员安身立业、圆梦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