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回暖,中国取得开门红
2019开年以来,全球经济一扫2018下半年的阴霾,主要经济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暖。美国一季度GDP大增3.2%;英国、德国制造业PMI均开始止跌回升,消费者信心指数亦有好转;而中国一季度更是取得开门红,出口、信贷、消费、工业、投资数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超预期表现一举扭转了此前极度悲观的情绪。
虽然近期全球经济有所好转,但在全球治理结构变革、政治极端化、宗教文化冲突加剧的今日,全球经济仍有两大灰犀牛值得警惕:
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主要央行纷纷推出超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走出衰退。美联储长期保持了低利率,日本央行实行零利率政策已经有20年历史,而欧洲央行的三大基准利率中,主要再融资利率长期为0,边际贷款利率0.25%,存款利率-0.4%,实质上也是零利率政策。而3月美联储会议声明退出加息,欧央行会议重启长期定向再融资操作(TLTRO),全球主要央行再次同时转向鸽派。
在全球主要央行空前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全球失业率同步走低,然而通胀却迟迟未到,主要经济体美国、欧元区、日本的通胀都在2%的长期目标以下,经济复苏进程迟缓,菲利普斯曲线、欧肯法则等传统经济学理论纷纷失效。美国3月PCE同比增长1.5%,欧元区CPI也从2018年10月的2.3%高点迅速下行到2019年初的1.4%-1.5%的水平,日本通胀更是长期在1%以下,宽松货币政策下“低通胀+低失业”的组合似乎成为新常态。
然而全球经济是否真的毫无通胀压力?在特朗普政府大力推行2万亿美元基建计划、全球财政支出空前增加、政府负债累累的情况下,迟到的通胀是否会卷土重来,值得警惕。
今年以来,全球油价已经累计上行超过28%,诸多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而全球资本市场也已累积了较大的资产泡沫,全球范围内流动性仍然十分充足。而中国猪周期也已启动,预计年内CPI将温和上行。如货币宽松政策继续,外溢的流动性逐渐传导至实体经济,不排除未来全球通胀将重新抬头的趋势。而所谓的新货币理论的基石是低通胀,如果通胀上升,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将终结。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